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大南門Da Nanmen



景點介紹


寧南門 (臺南市)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建於1725年,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原三級古蹟)。台南府城原有5座甕城,寧南門是台灣唯一一座僅存的,大北門小北門小東門小南門都已經消失。
大南門位於孔廟正南方,城池南垣正中,出城向南行有五妃廟位於魁斗山,現位於南門路旁公園內。二次大戰後大南門城樓仍在,但中脊於1963年7月18日大雨後塌下[2]。又赤崁樓贔屭碑原安放於大南門月城內(最初在福康安生祠內,1928年時遷到大南門內),因石碑連底座高約一丈三尺,臺南市政府為了將碑改安放於赤崁樓內便將城拆出一缺口以將石碑運出。大南門設有月城,1977年依原樣重建。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門後緊臨建興國中,學校每年皆讓畢業生畢業典禮結束後從城門走出,代表畢業生畢業後邁向另一階段。



臺灣府城大南門




「大南門城故事」的圖片搜尋結果臺灣府城大南門
目前原臺南市區內現存的城門有「悅兌門」、「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當中臺灣府城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的南門公園內,鄰近孔廟、位於孔廟正南方,出城向南行有五妃廟,大南門目前是直轄市定古蹟。
清雍正三年由知縣督建,於孔廟前立大南門。大南門原建材為泥土牆,之後考慮到府城春夏季時多雨維護不易,便於清乾隆五十三年改建為三合土城,並將城門改為類似大東門型式的兩層樓建築;大南門外圍城牆為半月形,亦稱為甕城。而甕城的設計是大南門防禦的最大優勢。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計畫,許多城門牆等遭到拆毀,僅部分倖存,大南門是其一,然而1963年卻毀於一次暴風雨,1977年依原樣重建,成為今日所見之形貌。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內城城壁嵌有清道光二十八年所立的示禁碑,上書『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可想見當時吏治情形。如今大南門的周圍已整建成一個小型公園,時有民眾圍聚老榕樹下聊天、下棋、乘涼,風景佳,並融合古今別具往昔特色的城門空間活動,是休憩閒聊的好地方。

大南門城
清時大南門是通往鳳山城的主要孔道,出城外是荒涼的墳區,無賴、羅漢腳,甚至土匪常聚集此處滋擾鄉民或商旅,所以清廷特別將城門設計成半月形的「甕城」,當敵人來犯時,只要假裝外廓門被攻破,讓敵人進入外廓與城門的狹窄空間內,就可以「甕中捉鱉」,故名「甕城」。

碑林亭
西元1935年,日本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著手整建大南門,將附近闢為「綠園」,並搜羅古碑殘碣陳列展覽。 1977年修建「碑林亭」,亭中展示台南市各時期的石碑。 大南門的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大南門」的圖片搜尋結果


地址:台南市中區南門路34號
開車:公園路向左-到了民生綠園圓環進南門路-大南門城在右邊。
門票:免收門票  開放時間:每天8:30~17:30




圖片來源:大南門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寧南門_(臺南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