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生路直行,接安平路就可通往安平區。越過中華西路,沿路左側是頗具盛名的臺南運河。想當年在荷蘭、明鄭時期,現在的臺南巿區與安平之間,曾經被浩瀚的臺江內海所區隔,而時空的催換轉移,曾幾何時,滄海成良田,海洋蛻變成了陸地,一片相連,安平區不但是全臺灣開發最早的地方,也成了臺南巿行政區之一。
說臺南的歷史,無不由安平開始。這裡的安平古堡、臺灣城殘蹟和億載金城,有說不完、道不盡綿綿長長的史事;這裡的古街---延平、效忠、中興街,彎彎窄窄,新新舊舊,訴說著人們過去的淚痕辛酸與燦爛輝煌的故事。
德商東興洋行與英商德記洋行,為當時外國在臺商行碩果僅存者,今分別就其原貌做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和「臺灣史料蠟像館」;而位於效忠街的海山館,現有民房已規畫為「安平鄉土館」,展示民俗文物、開放蔘觀。
安平的廟宇特多,妙壽宮的王船最大,雕鏤也最精緻。此外開臺天后宮已有三百多年,雖不在古蹟之列,但卻也是一歷史悠久的媽祖廟。
古井在荷蘭據臺之時,曾有多處,但多數年久而湮滅,現存的古井古蹟就在古堡街的民宅旁,為逐漸被人淡忘的角色,留下註腳。
若說安平小吃:多與海有關,且頗有盛名。蚵仔煎、虱目魚湯、魚丸湯、鮮鮮魚羹、蝦仁肉圓、蝦捲等,均別具風味,令人口齒留香。在安平路上、港口碼頭、妙壽宮、安平古堡、海山館附近,均有美味價廉的小吃,在走訪安平之時,也值得一嘗。
臺灣城殘蹟
第一級古蹟
現址︰國勝路八二號
受歐洲新航路發現的影響,西方人士陸漸東來。明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登陸了當時的臺灣(即安平),在安平的一鯤魚身沙洲上建立熱蘭遮城(當地人稱之為紅毛城或番仔城)。這座城高三丈、廣一百七十六丈六,為磚石所構造,是用糖水、糯米汁調殼灰疊磚而成,卻異常的堅固,成為荷人據臺後的行政中樞與軍事重鎮。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走荷人,進駐此城,人們也稱「王城」;而鄭氏為紀念其泉州安平故里,就把一鯤魚身改名為安平。從此安平也因鄭成功的矢志復明,在歷史上寫下了一頁。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入主臺灣後,政治中心漸移轉至臺江對岸的赤嵌(今臺南巿區),當時此處的中樞地位日減,但軍事地位猶存,便改設為軍裝局。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卻因英軍來犯,軍火庫爆炸,城垣傾頹而形如廢墟。它所殘留的磚石,後來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之材;甚至三年後修築二鯤魚身砲臺(億載金城),也大肆採用。
日據時期,城垣幾乎夷為平地,於是再重建城樓,砌紅磚牆高臺、設燈塔,並建有三層式洋樓(今安平古堡的展覽館)。於是至此,荷人所建之城已面目全非,完全沒有舊昔之風貌,內城現僅殘存古堡臺基下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且依然堅實渾厚。
今安平古堡上的新式瞭望臺已成了觀朮地標;古堡對面永漢民藝館旁,仍可見一堵厚厚高高的城垣,就是臺灣城殘蹟(外城)部分,全長二十七公尺,老牆斑駁;歷經歲月刻畫,仍隱約可見「鐵剪壁鎖」的痕跡;而剝落的紅磚灰泥牆面上,依稀可尋見「殼灰」的碎片,牢而堅固。另一面的牆上一排方形整齊的小洞,是清時水師中營於臺灣城築營房之痕跡。牆上有一門,原為外城南牆的邊門,鄭成功以「」為名。
現今厚實的城垣上,古榕錯縱繞,氣根盤結,卻依然生意盎然,老邁而蒼勁,在時光過往中,城雖已無往日雄風,但樹、牆緊緊攀結依附,卻留下不可磨滅的真影真跡,為歷史留下了見證。
安平小砲臺
第三級古蹟
現址︰安平路與湖內二街夾角
安平小砲臺面向昔日的臺江大港,建於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當年與四草砲臺形成左右護翼,成為堅實的堡壘,卻因規模較小,為了有別於億載金城的大砲臺,才以「小砲臺」稱名之。
安平小砲臺現存的砲臺,臺基厚而堅固,是由花崗岩所砌築。砲臺上如齒狀之雉堞(ㄉㄧㄝ/),相間排列,旁邊仍有鐵鑄大砲,頗能一壯聲勢,可惜已不是昔日原砲,而砲臺昔日之威風也不再重現了。
順著安平小砲臺,右眼望去有一道海堤,是乾隆時為防海水倒灌而建築的,而安平小砲臺即位在海堤的中段。這道海堤是臺灣兵備道姚瑩為加強海上防線所加建的。
德商東興洋行
第三級古蹟
現址︰安北路二三三巷三號
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德人東興彼得森經營糖、樟腦的出口貿易及輪船運輸,開設洋行。此一洋行為單層樓建築,紅磚砌築的牆身,正面有五個半圓形拱門牆柱,並圍有綠釉瓶欄。樓地板甚高,可防潮溼,正面有階梯九級,樓板下以老古石砌臺基,並砌有四個半圓拱,可使當年到門口的海水得以進退。
在臺幾近二十年的東興洋行,日據後逐漸沒落而撤離安平,後來日人曾改為安平支廳及安平派出所。光復後,5 南巿清潔隊員曾暫住,一直到民國七十三年才由巿府收回,翌年進行整修。民國七十六年規畫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仍保存原貌,館內資料豐富,值得一看。
英商德記洋行
第三級古蹟
現址︰古堡街一○六號
英、法聯軍之後,清廷增開通商口岸,而臺灣也開埠允許外人通商,因此,南安平和北滬尾(淡水)兩港就成了外商雲集,商行林立之處。建於安平的早期洋行都在舊港口附近,最有名的五大洋行中,英商有德記、怡記、和記三洋行;美商為呷記洋行,德商為東興洋行。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只有德記和前頁所提的東興洋行。
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較德商東興洋行約早十年。其北面、西面都有倉庫,當年船隻先運貨入港,再由小船接駁,直接送入倉庫。
洋商在當時多以鴉片、樟腦、砂糖為大宗買賣,而德記洋行則以茶出口為主要貿易。日據時代,鴉片、樟腦等業務由日人收歸專賣,糖業也由日商把持,洋行貿易量銳減,再加上港口日漸淤淺,船隻進出困難,商行幾乎沒落,只剩德記洋行勉強維持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年),才撤離安平。
往後,洋行雖依樣重修過,也曾做為日本鹽業會社,及臺南鹽場辦公處,但有一段時期無人居住,荒蕪不堪。直到民國六十八年,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而民國八十三年進行修復工程,洋行舊貌才又得以重現。
海山館
第三級古蹟
現址︰效忠街五二巷七號
現今的「安平鄉土鴨」是海山館遺址所改建的民宅,頗有安平舊有民宅的特色。原來的海山館建造時期大約在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是水師海壇鎮官兵所建的廟館。在明鄭降清之後,清朝派水師協駐安平,由福建派駐班兵輪流戍守。前來的不同班兵,便以部隊為單位,在安平建造廟館做為供奉家鄉神祇,及官兵集會暫居之地。祀奉的有媽祖、五帝爺、五福爺等,以祈求平安、穩定軍心。
日據時代,班兵制度廢止、神祇移祀,海山館遺址由張金聲購得後修建為民宅;光復初,為區長張長庚宅。直到民國七十二年,巿府完成收購重建,民國七十四年才重新規畫為「安平鄉土館」,展示民俗文物、民間藝術及鄉土資料,開放蔘觀。
海山館牆門式建築的山門,是安平民宅的特色,形式雖簡單,卻也散發優美的氣質。左右牆上有石雕的「書卷」竹節窗,竹節為奇數(奇數為陽),別具特色。另一邊門,經常緊閉,門與道路相對相沖,你可看到「劍獅」據守,以擋煞制沖,是安平民宅特殊之辟邪物。
一入門後,有刀劍屏風制擋,以避邪驅魔;風獅爺立於屋脊,造型特殊;牆上劍獅亦十分逗趣可愛。只是風獅爺不幸被有心人盜走,從此銷聲匿跡。
鄉土館內有豐富的辟邪物,看了頗能讓您欣喜。另外徵集了安平藝術家及民間藝人的作品,其中有客居,也有世居的,但他們共同表達了回饋鄉土的真情。作品包括有國畫、書法、彩繡、銀票花、木作、王船等,使人眼睛一亮,如入寶山而不空回。
延平街古井
第三級古蹟
現址︰古堡街五三巷口
鑿井取水是早期移民村落聚集後不可或缺的生活要件,「井」也成為一個重要地標,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人民的居住地也以「井」為中心,而逐漸向外擴張。延平街古井是淡水井,年代久遠,大約在明崇禎六年(西元一六三三年)即已開鑿。水源豐足,水味甘甜,人們在乾燥的季節,也不必愁沒水可用。此民生用水一直跟著當地居民相伴為用,是重要的水源地,直到民國十二年,有了自來水,才少被人取用。
其後這逐漸被淡忘的水井,卻曾因為井旁的居民汲水孵育豆芽,所得之豆芽,菜鮮味美,一時之間,古井知名度大開,傳為美談,被稱為「豆菜芽仔井」。
目前的古井,外緣塗刷水泥,內面井壁仍清晰可見紅磚畢露。井口無加蓋,直徑約九十四公分,水面經常在井欄下一百八十二公分。井水雖算清澈,卻呈淡鹹味,從此就再無人予以眷顧,只能功成身退的依附在民宅側壁旁。
妙壽宮
第三級古蹟
現址︰古堡街一號
保生大帝在歷代帝皇晉封下,成為民間廣泛祭祀之神,明成祖時曾加封為「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因此,妙壽宮在清乾隆二十年(西元一七五五年)建造後,就是依此為名。且宮前因地寬廣,不時有兒童群聚於廟埕嬉戲,於是便有人稱此廟為「囝仔宮」。民國七十四年,有鑑於地盤低漥,常遭海水倒灌,拆除重築廟基,並且於民國七十八年時重建落成。建物雖一時如新,但仍保有原建築之風貌。
廟埕前有一對花崗石小石獅,約一尺高,相傳是一位屢試不中的窮舉人,中榜進士後所捐贈。廟前有一對石柱,仔細觀看,有其絕妙不同之處,它是全省難得一見的蝙蝠柱。此二柱歷史意義深遠,是海山館成為民宅之後,移入此廟。
廟的右側原有建於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的金萬安王船室,因為後來開路,被迫拆除,現在對面馬路旁,另建二樓來供奉王船。此王船造型特大,雕鏤精緻,也是目前安平廟宇所奉祀的王船中體型最大的。
廟的後殿金碧燦爛,十分耀眼,奉祀玉皇大帝。嘉慶「康濟兆民」及「義懷誠忠」二匾,雖古猶新(已整修過)。
在安平除妙壽宮之外,三步五步多的是廟宇,其供奉之神祇,以王爺最為普遍。其中弘濟宮、靈濟殿、西龍殿、廣濟宮、周龍殿、文朱殿等,一時不可勝數,建廟均早,或有古匾文物,不知尋訪古蹟的您,是否也有興趣一一造訪﹖
億載金城
第一級古蹟
現址︰南塭一六號
億載金城就是俗稱的「安平大砲臺」。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沈葆楨授命來臺,並全權籌辦防務措施,於是奏建此城,以安置巨砲,來遏阻敵艦入侵。而此城果真在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及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中,發揮了強勁的威力,讓敵軍狼狽逃竄、喪膽。這座深具歷史意義的海疆要塞,位在昔日的二鯤魚身,不僅配有英國的阿姆斯壯巨砲,而且也是全臺第一座西式現代化砲臺。
億載金城為一西洋稜堡式的方形砲臺,占地廣達三公頃,是延聘法國工程師所設計。城基由紅色煉磚砌成,以防沖刷,上築土牆。外圍築有護城河,環繞城圍,以防敵人攀登土牆而入;再以無欄杆懸吊式的木板為引橋。而現今護城河上的水泥橋是日後重建的。
城門為方形紅色磚造,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入內。城門上外額書「億載金城」,內額有「萬流砥柱」,均為沈葆楨手書,也是「億載金城」名稱的由來。城內配置了大砲、小砲、洋槍,火力強大,再加上砲兵操練防守,使整座堡壘厚實堅強,屹立不搖。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zIB0b2F_c |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zIB0b2F_c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